Thoughts

[剧评] 一桌二椅 · 挑战临界

2 Oct 2013
文与图:Max

一张桌子,两张椅子,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舞台设置。

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一桌二椅这个看起来这么单调的格式,也就这样撑起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为多少精彩故事搭起全能的演出空间。

在百花齐放的表演艺术界里,艺术工作者常需要探索各种领域,以寻找新灵感为观众带来新的感官刺激和精神满足。和设计一样,复古是很好的素材来源。古老的一桌二椅以看起来极简单的结构,与许多充满炫目效果的舞台表演形成强烈对比,为创作者提供很大的创意空间。

review threshold 1 table 2 chairs experimental series

继今年四月的《向宝崑致敬》后,本地观众再次有机会欣赏一桌二椅的现代诠释。在华文小剧场节的最后一个节目里,实践剧场集合了三位背景和风格不同的剧场人,以“临界”为创作起点呈现三部实验性作品。第一部是由多元艺术家林振发带领两位新生代演员创作一段“似戏非戏、似舞非舞”的演出。以“卫生间”为题材,吕霖轩和陈宇泱利用桌子、椅子和舞台地板的接触、摩擦和碰撞,诠释人在狭小又尴尬的空间里逗留的现实和幻想性活动。回想起现实中自己在卫生间里“办事”的经历,看到舞台上那些桌椅、身体和空间的重新组合和互动,感觉相当奇幻;倒是那些同是木制的桌椅和地板擦撞的声音,还有两位演员的轻声歌唱,都和自己在现实状态中的压抑、顾虑、松弛、释放等情绪连结上了。印象最深刻的是,整段演出全无音乐,营造出寂静和空洞的氛围,和现实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状态确实匹配。只是界于舞蹈和戏剧之间的演出形式使这作品处于一个有点进退两难的局面,与精巧的舞台视觉效果相比,角色深度与表情和肢体的展现尚未完美。

第二部作品是由实践剧场艺术总监郭践红执导的《10》。两位演员在一张桌子前对立而坐,如上了发条般不断重复一组像是在呼唤、祈求、抗拒、排斥、背弃对方的十个动作,每一轮的节奏和情绪随着背景中数字倒数的速度和配乐的拍子而改变。之后,当倒数消失、音乐转换,一成不变的动作开始发生变化。经过一连串角色互换、拉扯、追逐和贴近,他们回到了桌椅上,但此时,两人的距离已改变,至于关系的本质有无变化,就不得而知了。整段演出虽然没有对白,但动作设计和各种效果的搭配足以制造情节和情绪的推进,完整的悬念铺排使作品极富戏剧感。两位演员—詹文倩和刘晋旭的表情和动作力度略有差异,如果这是为了角色设定而特意安排的,那倒也合情合理,只是若两人的表现力度更平均的话,整体的冲击力会更大。

最后一部作品是视觉上相对平实的《大音希声》,由近年来致力于探索实验剧场的刘晓义、专攻编剧和剧场文学但演出经验尚浅的黄素怀,以及在编、导和演都经验丰富的洪节华共同创作。黄素怀和洪节华两人在演出经验上的差异,是此作品在概念和表现手法上的一项先天优势。剧情由几段在排练室内练习发声的过程组成,技巧纯熟的演员一直耐心教导屡败屡战的新人,过程中穿插独白和文字投影,诉说角色的背景和经历。两位演员以最自然、几乎本色的手法演绎角色,观众仿佛走入舞台背后窥探演员训练的趣味和辛苦,也同时看到了演员们对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渴望和无奈。虽在视觉和空间的利用上不如之前两部作品那样精彩夺目,以“声音”为中心概念的这部作品,演员说话的声调、说各种台词时在舞台上和观众对应的各个位置,甚至拉桌子时的噪音,都经过巧妙安排,整体演出平易近人却不乏思想深度。

实践剧场的“一桌二椅”以简朴的空间美学开展人性内在的探讨,整体手法挑战观众看戏的习惯,也考验我们跨越临界的能力。我期待他们更多的实验性作品,并与大众进行更多交流,建立更丰富的艺术手法库存,继续启发和感动更多观众。

来到第二届的华文小剧场节,虽然比起两年前的第一届规模小了,但依旧是本地华文剧场界极重要的养分供应者。除了为观众提供戏剧表演的更多可能性和选择(我知道这样说很俗套!),它同时挑战我们看戏、看人生、看自己的固有视角。第三届,我等你!

------

《临界》是 2013 年华文小剧场节的节目之一,于 9 月 26 日 至 29 日 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上演。

KEEP READING


advertisewith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