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s

[剧评] Ibsen: Ghosts:你可以决定的生死真相

3 Aug 2016
文:Max
图:komun.ch

广东话里有句俗语:“得闲死唔得闲病”。有的时候,死比生病轻松多了。一死了之,一切问题就不见了。

这看起来有点像安乐死的概念。安乐死也是一死了之,一个决定加一个动作,长年累月的病痛和烦恼统统可以丢掉。

真的是这样吗?至少对 Margot 来说,是这样没错。她往床上一躺,毫不犹豫按下毒药的开关,准备迎接死亡的到来。先是喘气,然后断气,直到完全没有动静。整个过程,我们都看在眼里。眼前的她意志坚定,我的眼泪却犹豫不决,在眼眶里待着不知道该不该滴下来。这个犹豫,是因为不确定死亡到底是什么,更不确定该以什么情绪去回应。

不确定的还不只这些。在我们眼前死掉的 Margot,到底是不是真的死去,还是只是演戏?因为我们不在现场,我们只是透过荧幕看着记录她寻死过程的纪录片。虽说纪录片的内容应该都是真的,但谁又敢担保呢?再加上我们是在一个剧场演出里看到这段影片,演戏不都是假的吗?

Ibsen Ghosts komun

有人把这种使用影像、档案、报道、文献、数据等真实“文件”作为演出材料的剧场形式称作“纪录剧场”。这些材料与现场的表演结合,为观众呈现多角度的“真实”。德国剧团 Markus&Markus 借用了易卜生的《群鬼》中的人物,把在剧中要求母亲协助自杀的 Oswald,换成了从真实世界找来的 Margot。在录像镜头面前,Margot 与 Markus&Markus 的团员度过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月。她死后,剧组把录像剪辑成纪录片,在剧场里和现场的演出同步放送。两位演员则在现场重现与 Margot 相处的部分细节,同时与观众分享在筹备过程中和各方接洽的内容(信件、电邮等),甚至扮演死神和鬼魂为我们讲解安乐死药的成份和功效。多元的呈现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故事的不同角度,以及不同人对安乐死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生死”一般上是严肃的议题,剧组的手法却带有诙谐色彩。影片里的日常生活片段相当平实,甚至有点无聊,现场的表演则看起来浮夸又粗糙。死神、鬼魂、动物、歌剧里的人物、防止自杀协会负责人,甚至是两位演员“本人”,动作和说话近乎荒腔走板,似乎在刻意强调这些角色、他们说的话、做的事情是多么的不真实。真人真事和舞台表演如此强烈的对比,却又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凸显了这一切真实的不确定性。然后我发现,在眼前活生生发生的事情,包括那被吐得一地的红酒和充满整个剧场的气味,都只是表演,反观在影片里的时空与我们当下相去甚远,却轻易就被当成是真的。在这里,一切的真与假已混淆,但并非如魔术表演般遮遮掩掩混淆视听,而是赤裸裸地、以近乎挑衅的方式,挑战我们对真实的感知和判断。真与假之间难以划分界线,似乎暗示着生与死同样是如此难以区隔。倘若是这样,生死的定义应该有更多的诠释,那么安乐死的是非争议是否能有新的判断基础和方式?

电视剧里常出现这样一句话:“你不要这样,在天上的他看到会不高兴的。” 或许剧组也相信这个“在天上的他”的概念。影片里的 Margot 死后,两位演员为她献上一支芭蕾舞。这是她生前说过她最想看的一支舞。他们说,希望她能看到。

她死了,能看到吗?还是,她死了,但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另一个形式,在现场和我们一起看戏?Margot 自己也说了:“只要有人在叙述我的故事,我就没有真正死去。” 你说呢?

其实,这样的一部戏,我们为什么要看?当演员强硬地质问我们对葬礼形式的了解的时候,我怀疑我们是不是真的不太热衷去触碰生死的议题。若和“退休年龄应该是多少”、“公交系统应该公营还是私营”、“老建筑应不应该被拆除”这些议题相比,生死和安乐死的议题应该算得上冷门。最接近生死的讨论,好像是“该不该拆除历史悠久的坟场”。一言一行都是焦点的政治强人李光耀,据说在生前曾考虑安乐死,但这样的消息也没有成为大家重视的话题。我们不去碰它,是因为还没有准备好?还是没有兴趣?还是,我们的文化、信仰或观念已超越了需要讨论生死的境界?

------

Ibsen: Ghosts
2016年新加坡国际艺术节 – 前奏系列“大众学堂” The O.P.E.N.

团体: Markus&Markus (德国)
日期: 2016 年 7 月 7 日
时间: 晚上 8 点
地点: 新加坡艺术学院小剧场 SOTA Studio Theatre

------

本文原刊于 众观 剧评网站:re-viewers.org/2016/08/03/ibsen-ghosts-renjunzhi

  • Ibsen: Ghosts by Markus&Markus

    Theatre, Festival 6 - 8 Jul 2016 In Ibsen: Ghosts, Markus&Markus reanimate their deceased protagonist through videos, photos and letters. The work is a gut-wrenching and poignant...
    SOTA Studio TheatreSOTA Studio Theatre

KEEP READING


advertisewithus